对绿色建筑的重新认知 |
发布时间:2014/8/25 浏览次数:2275 次 来源:信息来源:新时代设计 作者:徐菁 |
在能源危机和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大背景下,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绿色建筑应运而生。绿色建筑作为今后建筑界的主流,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而什么才是真正的绿色建筑,很多人并没有明确的概念。林宪德先生通过他所著的《绿色建筑—生态、节能、减废、健康》一书向人们展现了一个生活环境自然化、建筑美学地域化、建筑技术适当化的人、生物与建筑物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1.绿色建筑的产生 “大道废,有仁义”,恰如书中引用这句话时所阐述的那样,正因为建筑行业的堕落,才有绿色建筑之说。 绿色建筑思潮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1970年的两次能源危机,当时因为石油恐慌,各领域兴起了节能运动。到了 20世纪80年代,酸雨、空气污染、热带雨林破坏、河川湖泊枯竭等公害之声不绝于耳,生态环境的理念更进一步扩大至地球环保的尺度。随着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在全球贫富差距拉大的同时也加速了地球环境风险的一体化,从而造成全球生态环境的累积性破坏。根据书中所罗列的统计数据显示,建筑产业早已成为地球环境的主要污染源。除此之外,玻璃幕墙的大量使用和日益猖獗的建筑光害,不但扰乱了夜间迁徙动物的星相导航系统,也引诱大量趋光性的动物、昆虫迈入死亡陷阱。于是,在地球环境危机的胁迫下,追求建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呼声四起,使得绿色建筑的浪潮以排山倒海之势蜂拥而来。 2.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 目前,地球环保最大的危机在于地球气候的高温化,究其原因无外乎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在影响地球气候的人造温室气体中,CO2气体所占比例最大且残留寿命最长,所以CO2减量政策已成为国际环保政策的首要目标。而建筑的CO2减量对策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即通过日常节能来降低碳排放的“建筑节能设计”和借由节约建材来缩减碳排放的“建筑CO2减量设计”。 2.1建筑节能设计 建筑节能设计的范围很广,从大尺度的城市规划到小尺度的建材选择,从建筑外形到建筑设备效率,都有其发挥余地。就建筑节能设计本身而言,只有由大到小,进行系统化设计,才能使其节能效率最大化。相反,越是从细枝末节出发来讲求节能对策,则越难发挥其功效。 从群体建筑层面来看,建筑与建筑、建筑与道路之间的布局形式直接影响着单体建筑的空调能耗,进而影响到建筑的总能耗消费,最终使整个城市的耗能模式也受其影响而产生明显差异。根据书中作者的研究,发现“相同建筑群的不同配置可能影响总能耗量的一成之上”。因此,大到城市规划小到住区规划,其设计都应遵循以阳光、方位为最高指导原则的生态设计理念。简单说,就是尽量使道路系统有较多的东西走向,以便让大多数的建筑能坐北朝南,在享有南向采光的同时,减少东西晒的不良影响。 从单体建筑层面来看,只有那些适应地方气候条件的建筑设计,才具有最大的节能效益。一方面,良好的建筑通风设计是降低建筑空调能耗的先决条件,是最自然的建筑节能手法,也是建筑最重要的气候调节对策。根据作者在书中的实际调研结果显示,北方等寒冷地区应以“封闭型通风”为主,南方地区则应以“开放型建筑设计”作为通风策略。因为,北方的寒冷气候要求其建筑必须防止冷风渗透,这就使得热压通风成为该地区的主要通风形式,而那些利用热压通风原理的烟囱、通风塔则可成为该地区独具特色的建筑造型。南方的热湿气候区拥有较高的风压通风利用率,因此采用小进深的平面形式、双向对流、导风板等设计策略,不但可以使室内环境达到舒适的要求,还能形成细长平面、回廊、中庭、大屋顶、屋顶百叶通风、镂空阳台、导风型开窗等极具地方特色的建筑语汇。另一方面,在建筑上调节气候最主要的技术,莫过于控制室内外“气温差”及“日射量”两项气候因素。调节“气温差”的建筑技术是“保温”,而调节“日射量”的建筑技术则是“遮阳”。良好的建筑气候对策实际上就是针对当地气候选择最佳的“保温”与“遮阳”组合。单就整个中国而言,长江流域以南的热湿气候区应以遮阳设计为主,严禁进行过分的保温设计;相反,在北方的寒冷气候区则应以保温外墙、双层中空玻璃、双层皮幕墙等设计为主。然而,无论在任何气候条件下,开窗越大越不利于建筑节能,只有适中的外立面开口设计才是全球范围内建筑节能的不变法则。 2.2建筑CO2减量设计 CO2减量设计主要有三方面内容,分别是“结构合理化”、“建筑轻量化”以及“使用本土化绿色建材”。 CO2减量最重要的对策在于“结构合理化”,也就是在兼顾安全与美观的原则下,以最合理、最有效的结构系统来建造建筑,从而减少建材用量 以达到降低碳排放的目的。书中以中国国家大剧院和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为反例,向人们说明不合理的建筑结构体系不仅造价高昂而且还会产生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危害。 CO2减量指标的第二个影响因素在于“建筑轻量化”。具有轻量化、节约建材、低污染性与高回收率等特点的“钢构造”和“木构造”是本书最为推崇的两种结构体系。需要注意的是,本书所推荐的木造建筑,并非过去的传统穿斗式木造民家或现在所谓的休闲原木屋,而是结合金属连结构件的现代木质构造建筑。从建筑CO2减量的眼光来审视,以“钢构造”、“木构造”为主的建筑轻量化对策,或许才是绿色建筑中最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环。 CO2减量指标的第三个影响因素在于“使用本土化绿色建材”。绿色建材是指对地球环境友善且对人体健康无害的建筑材料。书中将绿色建材分为“无匮乏危机的自然建材”、“低逸散性、低污染建材”、“可循环利用的建材”和“废弃物再生建材”等四类。众所周知,使用绿色建材不但有助于节约地球资源与减少建材的碳排放,同时也可减少建筑拆除废弃物而降低二次污染。但如果将这些绿色建材从外国进口,其运输过程产生的CO2排放量将是本土运输过程产生CO2排放量的数千倍。因此,惟有鼓励使用“本土绿色建材”才是正确的绿色建筑政策。 前面那些“建筑节能设计”和“建筑CO2减量设计”都是最简单、最不花钱的建筑节能智慧。其实只要应用得宜,越简单的设计策略其收益往往越好。绿色建筑绝非是更昂贵的建筑,“高科技”亦非拯救地球的灵丹妙药。惟有“适当技术”原则,才符合绿色建筑的生态原理。所谓“适当技术原则”就是尽量采用符合当地产业、设备、材料、劳动水准的技术。当然,适当技术并非容许原有地方技术的落后与下降,而是以当地的能力范围来发展高水准的地方技术,并与当地社会经济与生活水准取得协调。适当技术也并非排斥外来高科技,而是希望以渐进的方式使地方技术水准得以转化提升。总之,“适当技术”的原则,在于使绿色建筑智能化与贫民化,也就是在现有材料、技术、施工、设备水准下,最大限度的发挥地球环保功能。 综上所述,“自然化、简单化、本土化、因地制宜化、低科技化、低成本化、庶民化”才是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 3.树立正确的绿色建筑观 绿色建筑产业的健康、蓬勃发展有赖于建筑师的良性设计,更有赖于人们的绿色生活。没有绿色生活的绿色建筑理论,犹如海市蜃楼般虚幻飘渺。纵观本书,作者眼中的绿色生活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3.1绿色的生活习惯 “尽管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效率越来越好,但是建筑物却由局部空调变成中央空调,人类越来越放弃以衣物来调节气候的勤俭习惯,在冬天穿单薄的衣物来享受高温环境,在夏天却穿长袖打领带来吹凉气。尽管家电设备之能源效率越来越好,但是人们却越来越不随手关灯、关电视、关冷气,生活越来越日夜颠倒。”书中的这些例子实实在在的反映了我们大多数人的不良生活习惯。要知道,绿色建筑科技的发展,永远无法弥补人类生活堕落所造成的环境伤害。我们必须尊重自然变化:在夏天多流一些汗、在冬天穿一些笨重的冬衣、上班爬一下楼梯、在市内走一些远路,这才是绿色的生活习惯。 3.2绿色的审美观 在建筑景观设计上,本书提倡乱中有序的植物多样性设计,即用地方性的原生植物来取代生态绝缘的外来树种,用复层绿化来取代成片的人工草坪和满园花卉。这样的种植形式虽不精致却有野趣,是节省维护费用的绿地形式,也是生物最喜欢的栖息环境。但在大多数国人眼中,这种“混合密林”、“杂生灌木丛草原”、“枯木乱石堆”的生态设计却象征着破败与落后。因此,人们一定要改变过去那种不生态的景观美学,学会从杂乱无章中去欣赏绿色生机。 在建筑设计上,很多人对绿色建筑有这样的误解:建筑节能设计会破坏建筑美观。其实良好的节能政策不但不会破坏建筑美观,反而会塑造良好的地方建筑风格。书中以新加坡建筑为例向我们展示了在建筑节能法令下,其建筑外观为适应地方气候而自然形成的优雅小开口、水平线条以及多阴影韵律变化的风格,使其整个都市都充满着浓郁的热带风情。相反,那些将建筑美学视为图案设计或美工游戏,忽视了地域条件与结构系统合理性的建筑作品,常出现一些故作姿态、张牙舞爪、争奇斗艳的建筑造型。这些建筑不但使我们的城市景观更加丑陋,同时也浪费了更多地球资源。因此,只有以“有效利用资源”与“结构合理性”为尺度,才能形成真正环保、可持续的建筑美学。 在室内设计上,室内环境污染早已成为当下最令人头疼的问题。根据书中所引用的研究结果显示:室内环境污染与室内装修量成正比。因此,为了减少污染程度,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不做无谓的装潢。对于那些必要的装修则应尽量避免使用高耗能的金属材料,避免进行复杂而多层次的立体装饰,以朴素的结构体作为室内装潢美学, 以简单实用的简朴家具作为生活美学,使人们从生活中享受健康之美。 3.3绿色的消费理念 在20世纪人类消费急剧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诸如炫耀型、竞争型、摆阔型等不良消费形式。现今的中国房地产市场因受到人口大量移动、人们竞相追求大面积住宅、不动产产权频繁变动、建筑产业泡沫经济严重等因素影响,使大量建筑在未达到物理耐用年限便遭遇被拆除重建的命运。套用书中的一句形象描述,“把建筑当成卫生筷或免洗餐具一样吃了即丢”的这种现象,既严重糟蹋了地球资源,也破坏了地球环境。面对如此情形,我们只有改变现有的消费理念,稳定住宅需求量,使建筑寿命接近其物理耐用年限才是保证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良策。 4.结语 通读全书,作者以大量的研究资料和实例向读者阐述了一个有别于大多数人眼中的绿色建筑,那就是:不需要经常维护的自然庭院景观、适应地方气候的平面形式、俭朴的建筑外形、高性能的结构体系、无华的室内设计以及重复使用的家居建材。书中所指的绿色建筑不单单是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蕴含着朴实与和谐,它象征着未来与希望。 参考文献: [1] 林宪德.绿色建筑 [M].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2] 刘加平,谭良斌,何泉.建筑创作中的节能设计 [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
![]() ![]() |
[上一篇]:公司建一所组织员工进行野外烧烤活动 |
[下一篇]:七月·记忆插图 |